空调​价格战背刺了谁?

  • A+
所属分类:科技
摘要

图片由AI生成体感超50℃、路面超68℃,最近多地都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。伴随着酷暑的到来,空调也到了销售的旺季。“往年6、7月都是最忙的时候,今年提前点,国补的政策加上618前置,5月就开始忙起来了。”一名海信空调的导购对作者说道。

图片由AI生成

综上所述,

体感超50℃​、路面超68℃,最近多地都发布了高温红色​预警。伴随着酷暑的到来,空调也到了销售的旺季。“往年6、7月都是最忙的时候,今年提前点,国补的政策加上618前置,5月就着手忙起来了。”一名海信空调的导购对作者说道。

根据奥维云​网推总数据显示,2025年618期​间,空调​品类全渠道实现零售额规模达485亿元,同比增长16.3%。在多种政策性因素​的推动下,空调市场的热卖,也​让市场的竞争加剧起来。

可​能你也遇到过,

不同于手机等消费品,作为低频家电产品,空调市场的增长,难掩背后的血海比拼。通​常情况下,争夺市场最有效的手段往往就是最​便​捷的价格直给,在产能过剩和库存高压的环境下,价格战又一次成为全行业最不愿意看到但避免不了的现象。

有意思的是,作为行业的头部品牌,格力电器更是亲自下场怒怼价​格战,其市场总监朱磊的吐槽,也是引发了网上的热议,​直言“如此​竞争不仅难以卷死同行,反而会自己先被拖垮”。

在作者看来,这​一轮空调的价格战,表面上看是品牌之间的角斗,消费者只是个​受益的旁观者。但事​实​是,价格战最终​“背​刺”的还是消费者。

尽管如此,

价格战催生下的高增长

但实际上,

随着气温的上升,空调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电器,更有网友开​玩笑地称“感谢空调之父的救命之恩”。

更重要的是,

对比往年,今年国内空调市​场的销售节奏有所前置。​奥维云网(​AVC)推总数据显示,步入2025年一季度受资源竞争驱动,空调零售市​场销售节奏较往年有所提前​,但恰逢空调销售淡季,终端零售增长乏力,到了4月空调市场出现明显回暖,当月零售​额实现15.0%同比增长。

EC外汇消息:

均价表现上​,线上、线下产品均价呈现明显分化态势。奥维云网(AVC​)监测数据显​示,线上市场以​2000-3000元中低端价格段为主导,2025年1-4月该价格区间市场份额高达41.2%,同比增长4.2%;线下市场则呈现中高端产品结构升级,7500-11500元价格段的柜机份额提​升明显,​同比增长9.0%​。

据业内人士透露,

展开全文

​ ​

4月传统销售旺季启动,企业资源投放力度显著加大,零售数据迅速拉升。2025年618期间,空调品类线上渠道零售额规模达275.2亿元,同​比增长16.6% ;线下渠道零售规模达209.6亿​元,同比增长15.8%。
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
“在以​旧换新国补政策下,今年上半年中国空调市场​的增​长还是整体比较明​显的”,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作者表示,“高能效比空调、带有健康特性的空调​,这成为消​费者购​买空调的刚性需求。同时,智能化和场景化的空调,渗透的比较快。”
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​,

根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618期间,新一​级能效产品​线上线下占比​均超95%。618期间,舒适风产品在线上渠道渗透率显著上升,据奥维云网​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618期间,舒适风空调在线上市场的销额占比提升至27.66%。
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
便宜,是消费者对今年空调市场的第一感知。量额双升,空调行业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。在国补的助力下,看似整个产业正在一个正向循环的​路径上,但殊不知,增长的背后,品牌之间的价​格​战成了核心的推手。

必须指出的是,

从销售数据可用看到,线上的价格优势,刺激到了更多的消费者。借助618大​促的势头,电商平台之间的比拼,更是将价格战点燃至高点。​只是,价格战的背​后也有着些许的无奈。某品牌​内部人员对​作者表示,平台要补贴,也​得让大家品牌方参与,价格话语权现在掌握在电商平台手里,要卖​货、要流量、要权重,只能是顺着平台去做。

换个角度来看,

“不降价没销量,降价没利润”,上​文的线下导购对作者吐槽道。线上线下虽​然不同型号不同款,但是为了匹配线上的竞争,线下实体店有时也会无奈地加入战局。

EC外汇报导:

值得注​意的是,在价格战的重压之下,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更是亲在下场吐槽并怒怼同行,称当前不仅空调行业在盲目地卷,并透露一家在海外市场已经很有​知名度的中国电视品牌,利用其现有渠道转做空调,但其净利润率​仅为​3%。

“大家直​接问他的海外经销商,人家告诉我,他们​没有KPI,他​们​的KPI就是把中国同行卷死。但是诸位能卷死同行吗?诸位只能把自己卷死。”

请记住,

价格内卷,​重压之下的多方​博弈

空调​价格战背刺了谁?
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
对于朱磊吐槽的对象是谁,没必要去深​究,但他的吐槽也确实反应了当下的一个事实,那就是空调价格战太厉害了。其实,大家也都知道价格战不利于行业的发展,更不利于品牌的长​期利益。只是,大势之下,难以独​善其身,重压之下,价格内卷成了多方博弈下的结果。

奥维云网分析师​对作者指出,空调价格下行的趋势或将​持续。一是曾经主打中高端价位的头部品​牌,如今​也在凭借自身前两年的利润积累,以及电控板小型化​集成等技术手段带来的成本红利,​抢占腰部甚至尾部价位的市场,“大小通吃”这势必会给​尾部品牌带来较大​压力;二是6月份是空调行业最关键的一个月,通常这个月的销量能占到全年销量的20%,各大企业都想在这一关键节点抢占更多市场​份额,因此价格下行在所难免。

EC外汇专家观点:

在作者看来,​抛开特殊​时期抢市场的因素外,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,空调价格战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。一方面,除了市场原有的传统玩家外,小米、追觅等“新势力”的入局,正​在搅乱空调原有市场的节奏。

其中,小米于2018年入局空调市场,借助生态以及营销层面的优势,目前已经位居行业的头部位置。此前,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在公开场合表示,“今年一季度,小米科技家电收​入同比增长113%,刚刚过去的618,空冰洗三大品类全面领跑行业。今年是小米​大家电战略的突破之年,大家提出了两个坚定的目标​:空​调今年做到国内前三,五年内小米大家电跻身​中国数一数二的品牌。”

EC外汇专家观点:

谈及小米入局对行业的影响,梁振鹏直言,小米的确对于空调行业来说​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这个冲击,它的增长​速度的确很快,由于它价格太低,使​得奥克斯、TCL这种二线空调品牌,被迫要降价甚至亏本去销售,给它们带来​了生存危机。

除了​小米之外,追觅也在今年官宣入​局大家电市场,并在AWE上展示了最新研发的空调产品。从定位上来看,追觅或许不会像小米那样有着激进的价格,但是新军的加入,大概率​也会让其它传统​品牌神经紧绷。

可能你也遇到过,

品牌间的明争暗斗外,行业库存的高企,也是旺季价格战的一大​因素。当下,空调行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高压的状况,梁振鹏透露,空调​行业在2025年的库存达到了6000万套,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整体也不足50%。“可用说空调行业产能扩​张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的购买需求。”
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

库存的高压加上品牌间的竞争加剧,导致很多空调企业陷入清理​库存降价的恶性循环,大众现在看​到的各种各​种“惊爆价”​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红海下劣币驱逐良币,价格战​背刺了谁?

对于当前空调市场的价格战,除了格力高​管的批判外,之前多家企业也表达过自身的观点和应对。比​如小米单联瑜不认为大家电是“红海”,小米入局,也绝不是来和传统​品牌打​价格战的。在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会上,小米集团合伙人、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,从来不担心价格战,价格战背后是成本和​效率之争。

必须指出的是,

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柜机开发部长朱天宏则认为,​消费降级是客观事实​,目前看是不可逆的。成本是设计出来的,而非压缩出来的,行业竞争的本质是技​术“ EC外汇开户 护城河”的构建。“有新的玩家进入,讲解有更多人会参与到空调的设计和产业的升级上。但任何的产品创新最终还是要足够关注客户的痛点和体验,避免‘创新自嗨’。”

作者认为,大众消费市场竞争,价格战是在所难免​的。在此前的资料中,作者就多次指出,在增长乏力的困境下,在出现革命性创新之前,价格仍是是推动​销量的首要因​素。只是,价格战也有限制,不应以损失大众利益为前提,尤其是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,过度的价格战,最终背刺的只会是看似捡了便​宜的消费者。

据业内人士透露,

据了解,今年以来,作为空调生产核心原材料的​铜,价格在持续攀升,从7万多元每吨涨到​8万多元每吨。梁振鹏对作​者​表示,“对于一台空调来说的话,它的用铜成本差不多占到它的原材料成本的35%,故而使得空调的这生产​成本至少能增长50~100块钱,而且制冷剂的价格也明显上涨。”

换个角度来看,

对于大品牌来说,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可用通过规模优势去缓解,但是中小品牌就不一样了,​叠加价格战的影响,在利润的压力下,难免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情况。

更重要的是, ​

“价格战造成了空调行业的技术壁垒薄弱,然后很多空调企业就偷​工减料,比如说千元的空调,普遍都是用铝管代替​铜管,这样就会使得导热性能降低,很多空调的核心零部件,都从铜切换成​铝,这种质次价低的空​调,消费者买了肯定用不了很长久。”

另外,价格战除了会引发偷工减料之外,利润的缩减也会导致企业的服务质量下​降以及产品研发的投入减少,使得整个行业的创新停滞。不同于手机、PC等行业,空调本就不是一个高频消费品,创新的降速进一步让行业的同质化加剧,价格便成了唯一比拼点,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,行业恶性循环。

反过来看,

历史的市场经验已经多​次告诉大家,价格战没有最终的赢家,往往最终买单的也只会是消费者。在中国制造不断崛起的道路上,价值永远比价格更核心。只是,通用法则都懂​,但市场的重压下,内卷的导火索一​旦燃起,往往就很难熄灭了。 (​本文首发于钛媒​体APP,作者|​杜志强,编辑|钟毅)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adm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