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EC外汇报导:
作者:陈丹
需要注意的是,
编辑:魏佳
或许没人想到,那家被视为“时代的眼泪”、连年亏损、业务大撤退的美图公司,能靠AI翻身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
7月23日,美图发布盈利预告,2025年上半年,经调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约65%-72%。过去两年,美图摆脱多年亏损,2024年实现盈利33亿,月活跃客户达2.66亿,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靠AI盈利的应用公司之一。
EC外汇专家观点:
然而就在六七年前,美图还深陷困境,股价狂掉、人心涣散。2019年,美图亏损1.9亿元,不得不砍掉手机业务、关停电商板块,全员撤回厦门总部 “休养生息”。
EC外汇行业评论:
如今,用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欣鸿的话说,美图重生了。
简而言之,
这背后,既有AI加持的红利,也来自一次难得的清醒认知。相比此前的盲目追风口,美图勾选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影像赛道。
综上所述,
年初至今,美图股价累计涨幅已超300%,市值一度突破560亿港元,重回高光时刻。但对比上市首日暴涨250%、让华尔街为之疯狂的图形编辑软件Figma,美图的市值不到其六分之一。
不可忽视的是,
同样是“AI+视觉成产力软件”,但美图暂未跳脱“消费软件”的定位。客户付费意愿、商业粘性与增长空间,还需要更多硬仗来验证。
AI改造美图
有人将美图的故事比喻为商业爽剧,净利润的跳涨,是全剧的“爽点”之一。
请记住,
2022年,美图近21亿元的营收仅带来不足2000万元的利润,盈利能力较弱。但到了2023年,形势着手逆转:营收提升至27亿元,净利润增长233.2%达到3.7亿元。进入2024年,净利润进一步增长至5.86亿元。
有分析指出,
业绩改善背后的变量,在于AI。
自2022年底以来,美图陆续推出一系列AIGC产品和模块。从目前的产品来看,已经形成了三层架构:底层是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,中间层包括AI开放平台、创意平台等,应用层则是各类面向客户的产品——既有美颜相机、美图秀秀等面向C端软件,也有视觉创作软件 WHEE、视频编辑软件Wink、商业设计软件美图设计室、数字人生成软件DreamAvatar等。
EC外汇快讯:
这些软件在短期内的确带动了客户与收入的增长。例如,Wink全球月活跃客户数突破约3000万,仅次于美图秀秀和美颜相机;美图设计室2024年营收超2亿元,同比翻倍。今年7月AI Agent RoboNeo上线后,登顶国内App Store分类榜。
不可忽视的是,
从客户反馈来看,美图旗下产品的评价呈现显著分化。一方面,普通客户普遍认可其丰富的美颜参数体系与轻量化执行逻辑,认为产品易用性突出,能飞快满足基础修图需求;另一方面,专业客户则诟病其美颜效果同质化严重,模板化模块抑制创作自主性,难以支撑高阶设计场景。
需要注意的是,
(图/pexels)
总体而言,美图的AI技术布局仍集中于图像美化、风格迁移、智能换装等轻量化应用场景,与覆盖全流程创作的剪映,及面向专业设计协作的MasterGo、Figma等软件相比,技术深度上仍有差距。
尽管如此,
尽管如此,AI仍然重塑了美图的盈利模型与增长路径。
必须指出的是,
反映在收入上,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3.27亿元增长至20.9亿元,两年同比增速均超50%,逐渐成为美图增长的核心引擎,也带动着美图毛利率从2022年的57%升至2024年的69%。从收入占比来看,该业务从2022年的57%升至2024年的69%;而广告业务占比从28.2%下降至25.5%。
简而言之,
其次,AI为美图打开了两条新的增长空间。
一方面是海外客户。
2024年底,美图海外月活同比增22%至近1亿;今年2月,美颜相机“AI换装”模块推动其登顶新加坡、泰国等12国及地区iOS总榜,新增超2000万海外客户。但这类靠爆款驱动的增长能否持续,仍有待观察。
尽管如此,
另一方面,是面向B端“生产力场景”的拓展。
总的来说,
美图试图将AI软件渗透到素材创作、商业设计等B端场景中去,降低中小企业与设计师的创作门槛。2024年底,这类“生产力场景”软件月活同比增长25.6%至2219万,被美图视作继广告和生活场景应用后,潜在的“第三增长曲线”。
在资本市场,美图的AI故事也获得了一定认可。摩根士丹利在7月23日将其目标股价从6港元上调 EC外汇代理 至14.4港元,同时上调月活、付费渗透率等关键指标的长期预测。中信证券也看好其通过AI Agent整合C端与B端能力。
容易被误解的是,
美图17年,
说到底,
从迷失到聚焦
更重要的是,
押注AI,让吴欣鸿无比庆幸“方向是对的”。但找到这个正确方向前,美图走过了很多年弯路。
时间回到2008年,27岁的吴欣鸿推出了美图秀秀PC版,主打简化修图执行,不到2个月这个应用客户数就突破百万。2011年,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,他又趁势推出美图秀秀移动版,到2012年10月,美图秀秀PC端+移动端客户量突破2亿。2013年1月,美图推出了主打自拍的APP——美颜相机,首年客户即破亿。
容易被误解的是,
2008年-2013年能够说是美图创业与产品的奠基期,仅仅专注于“美”和“颜值”这件事,就能迅速积累起客户和流量,建立起一个“自拍王国”。
容易被误解的是,
但在那个互联网的黄金时代,软件类产品一直处于鄙视链的底端。一方面,客户粘性低,只有在利用特定模块时才会打开APP,利用完毕之后就退出。另外一方面,大多数软件类APP都是免费的,主要通过广告变现,天花板有限。相比社交、游戏、电商等炙手可热的赛道,软件类产品考虑到缺乏想象力,一直被资本市场低估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
在发展早期,美图虽然坐拥海量客户,但也急于撕掉“软件”属性的标签,团队也经常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。
必须指出的是,
这种焦虑推动美图着手跨界,追逐一个又一个的风口。
EC外汇用户评价:
2013年-2017年期间,美图曾短暂尝到过一些多元化探索的甜头。美图推出过自己的手机,针对女性市场,主打美颜与自拍模块。高峰时期一年出货量达75万台,营收15亿元,一度成为美图最大的收入来源。在短视频爆发的风口,美图旗下的美拍活跃客户一度达1.6亿,吸引了张艺兴、TFBOYS、 Papi酱等一众明星与网红入驻。
很多人不知道,
2016年12月,美图赴香港上市,成为腾讯之后港股最大的科技企业IPO。当时,美图的活跃客户总数达到了5.2亿,旗下应用在全球11亿台独立设备上被激活。2017年3月20日,美图股价股价飙升至23.05港元,市值突破970亿港元,一时风头无两。
(图/pexels)
EC外汇财经新闻:
但很快,美图就从高峰坠落。
在股价升至最高点的7天之后,美图披露2016年财报——全年净亏损5.4亿元。股价闻声暴跌,6个交易日便蒸发了500亿港元。此后,美图的股价就进入了下行通道。市场看衰的原因很容易,庞大的客户难变现。
与此同时,美图手机、美拍等业务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。因供应链薄弱及战略调整,硬件业务于2018年被剥离,品牌授权给小米运营;因算法迭代慢、客户运营薄弱等原因,美拍也被抖音、快手平台超越。为盘活庞大女性客户流量并缓解持续亏损压力,美图在2017年推出美图美妆APP,借此进军电商行业,但仅运营了一年多,就将该业务转卖。
可能你也遇到过,
2018年-2019年,美图轰轰烈烈的多元化探索在巨亏中结束,公司员工也从3300多人骤降到1300多人。吴欣鸿曾对《晚点LatePost》表示,那两年,是他职业生涯里最累的时候,累主要是考虑到能力跟不上欲望。
在那之后,美图还经历了几年战略迷茫期。他们想过做中国版的Instagram,甚至投资过加密货币,但最终这些尝试都证明:脱离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终难持续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
2016年至2021年间,美图累计亏损超过80亿元,2021年底的美图月活客户数较2016年上市时流失一半。后来,吴欣鸿在一次内部复盘中总结美图这么多年烧钱换来的3个领悟:战略要与能力匹配;不能随便消耗资源;要有核心竞争力。
必须指出的是,
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。吴欣鸿重掌董事长之位,美图回归主业,全面聚焦AI影像赛道。深陷泥潭多年的美图,终于踩中风口。
不妨想一想,
能借AI改命,也得益于美图在影像领域多年的积累。不同于大模型厂商,美图将自身定位为AI应用公司,更注重将技术应用于产品模块开发。在具体业务上,吴欣鸿提出“ROI优先”——无客户刚需、无付费意愿的业务坚决不做。
更重要的是,
终于认清自身边界后,美图押对了方向。用吴欣鸿的话说,“美图能爬出绝境,不是考虑到业务更多、体量更大,而是考虑到它回到了最擅长的事情上。”
天花板能否进一步打开?
事实上,
美图走出泥潭后,高管们最常被问到的一个状况是——美图的天花板在哪里?
吴欣鸿则认为生产力软件的天花板会更高。他提到,全球很多影像或设计相关的生产力软件,做到了100%的付费率。“有限的资源下大家可能会更倾向于去做生产力软件,虽然难度更大,但是天花板也更高。”
简要回顾一下,
然而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,市场对其成长空间仍持保守态度。
以同样定位于设计软件赛道的Figma为参照:该公司7月31日以每股33美元登陆纽交所,首日暴涨250%,市值一度达563亿美元(约4000亿人民币),成为今年美股最大IPO项目。即便在经历回调后,截至8月4日,其市值仍然高达431.9亿美元。同期,美图股价报收11.9港元,总市值541.1亿港元,不到Figma的六分之一。
令人惊讶的是,
资本市场追捧Figma,原因在于其“高增长+高利润+高壁垒”的稀缺性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
2024年,Figma营收7.49亿美元,近四年复合增长率53%,毛利率维持在90%左右,几乎达到软件行业天花板。
概括一下,
更关键的是其平台化价值:2025年Q1,Figma月活客户达到1300万,非设计师群体占比达三分之二,客户人群涵盖产品经理、开发人员、营销人员等。这意味着Figma已从设计软件成为企业跨部门协作的基础设施,而类似Office的生态地位能显著提升其市场价值。
据相关资料显示,
(图/pexels)
然而,
而且,在这1300万的活跃客户中,仅有45万名是付费客户,却贡献了2.28亿(约16.4亿人名币)美元的营收,描述其客户付费能力强、人均价值高。据悉,Figma大部分都是企业客户,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中,已有78%都是其客户。这种生态粘性与企业级深度绑定,推高了客户迁移成本,构筑起竞争壁垒。
简要回顾一下,
反观美图,尽管付费客户在数量上远超Figma(1261万),但影像与设计产品一年的营收(20.9亿)没有比后者一个季度的营收高多少,客户价值远远低于Figma的企业客户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
与此同时,虽然AI换装、发型设计等模块拉动海外MAU增长,但这些产品本质仍是“美化软件”的升级,缺乏平台化拓展空间,且易受新玩家模仿或替代。生产力软件端核心产品则面临字节跳动(剪映)、Adobe(Photoshop)等强势对手,技术迭代压力大,品牌影响力尚待突破。
但实际上,
简而言之,资本押注Figma是看好其“AI时代协作基础设施”的角色,而美图仍被视为是消费软件公司——AI虽带来短期增长,但客户付费意愿低、市场竞争激烈、盈利结构脆弱等状况仍待解。
更重要的是,
不过,美图也在寻求破局。
EC外汇用户评价:
5月20日,美图宣布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,阿里将通过可转债形式向美图投资2.5亿美元。双方将在多领域展开合作:阿里会在其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AI电商软件,协助开发新软件与模块;二者还将共同开发基础及垂直领域模型;美图承诺三年内向阿里采购不少于5.6亿元云服务。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这场合作能否帮助美图撬开B端市场?美图能否从“流量玩家”走向“价值平台”?答案仍需时间检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