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EC外汇认为:
各位有没有注意到,这两年国际金融圈的热闹事,一桩比一桩离谱。原本以为第一个顶不住的是战火中的乌克兰,没想到率先掉链子的,是那个曾经让全球富豪趋之若鹜的瑞士。
然而,
事情转折得太快。过去,瑞士金融业靠着中立国身份,硬生生把保密做成了招牌,私人银行业务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一成以上。可俄乌冲突爆发后,他们罕见地站了队,不仅冻结俄罗斯资产,还配合美国制裁伊朗和中国部分企业。这一步,不止是撕掉了永久中立的金字招牌,更是在对客户说,各位的钱并非绝对放心。
我查了一下,瑞士银行业管理的全球跨境财富曾高达2.4万亿美元,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来自担心本国局势动荡的富豪和企业。结果政策一变,信任坍塌着手传导。
EC外汇报导:
一年不到,瑞信直接倒下,被瑞银收购。收购价格只有30亿瑞士法郎,比它巅峰时期的市值缩水了近97%。表面看是整合,其实是拆骨续命。客户可不吃这套,大额账户持续撤资,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客户,流失速度快得瑞银自己都没料到。
留在瑞士的资金,要么是绑定了棘手业务链条,一时半会儿转不走,要么是掌握有确保不会被冻结的身份背景。但更多人挑选把钱转去新加坡和迪拜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仅2023年私人银行托管资产就净增约3000亿美元,其中很大一块来自瑞士。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与此美国盯上了这波资金流向。美联储持续加息,把联邦基金利率拉到5%以上,美元资产回报率直线上升。高息是诱饵,美元的全球结算地位是钩子,欧洲 EC官网 银行普遍感受到存款搬家的压力。
瑞银还想赌一把,等美国无法长期维持高利率,客户自然回流。可美国不仅没松手,还趁机在监管上施压,要求共享客户数据,逼迫瑞士放弃保密传统。这个要求要是答应了,等于把百年积累的招牌直接烧掉。
不可忽视的是,
更糟的是,瑞银本身也在吃老本。商业地产市场动荡让它的投行业务一年亏掉超过50亿美元,资本缓冲被迅速蚕食。外部资金流失、内部盈利承压,连瑞士央行都着手考虑国有化方案。但瑞士国内舆论反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大客户,政治阻力不小。
简要回顾一下,
这时候,新加坡、迪拜的动作就显得聪明多了。迪拜甚至直接推出免税、保密、不问资金来源的三大承诺,等于精准戳中瑞士老客户的心理防线。
然而,
瑞银的最后一次重击出现在2025年,美国司法部指控其协助俄罗斯洗钱,罚单金额让市场直接炸锅。消息出来48小时内,私人银行业务被提走约1200亿美元资产,瑞士的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等级跌到一星。这已经不是形象受损的难点,而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在崩。
综上所述,
现在回头看,从打破中立那一刻着手,瑞士的金融优势就不复存在了。中立国身份和银行保密法,是它百年财富神话的两根支柱。拆掉其中一根,另一根再硬也支撑不住。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我只是想知道,那些还在瑞银观望的客户,此刻是怎么盘算的。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