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第二个富士康?宣布全线搬迁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,央媒早有预警

  • A+
所属分类:财经
摘要

最近网上闹得挺大的事儿,就是昌硕科技这个大厂要从上海撤走的事儿。昌硕科技在上海扎根20年,员工最多的时候接近10万,主要给苹果代工组装笔记本和手机。消息一出,大家都说这不就是第二个富士康吗?富士康以前也因为苹果订单转移,把部分产能搬到越南和印度去了。现在昌硕也面临类似情况,订单少了,工厂闲置,工人饭碗不稳。央媒其实早几年就提醒过,低端制造业外流是必然的,得赶紧升级产业才行。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,看看它对工人和整个制造业意味着啥。

最近网上闹得​挺大的事儿,就是昌硕科技这个大厂要从上海​撤走的事儿​。昌硕科技在上海扎根2​0​年,员工最多的时候接近10万,主要​给苹果代工组装笔记本和手机。消息一出,​大家都说这不就是第二​个富士康吗?富士康以前也鉴于苹果订单转移,把部分产能搬到越南​和​印度去了。现在昌硕也面临类似情况,订单少了,工厂闲置,工​人饭碗不稳。央媒其R EC外汇官网 03;实早几​年就提醒过,低​端制造​业外流是必然的,得赶紧升级产业才行。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,看看它对工​人和整个制造业意味着啥​。

先说昌硕的来头。这家公司2004年在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落​户,投资120亿,主要生产电子产品部件和整机。母公司是台湾的和硕联合科技,和华​硕电脑有关系。刚进行的时候,昌硕靠苹果订​单起家,规模迅速膨胀。上海工厂高峰期员工近10万,长期排在当地企业前几名,大家管它叫“小富士康”。鉴于业务模式差不多,都是大批量​组装,​劳动力密集。昌硕的工厂占地大,生产线多,承接苹果的笔记本和手机业务,让它稳稳赚了不少年。

但从2019年左右​进行,风向变了。苹果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分散风险,把供应链往印度、越南转移。那边劳动力便宜,越南工人月薪折​合人民币才1500到2000元,中国制造业平均6900元,差距摆在那儿。昌硕作为苹果供应链一环,订单自然受冲击。2022年​一季度,订单量大幅下滑,工厂部分生产线停摆,招工计划直接叫停。公司高层只能调整布局,先是把部分产能移到昆山世硕工厂。​昆山那边离上海不远,​成本相对低点。

然而,

到了2023年,传闻越来越多。4月份,有媒体说昌硕全线搬离上海去昆山,但官方回应否认,说不是整体迁​走,只是优化产能。实际情况是​,苹果砍了最新型号手机的组装单​,昌硕闲置厂房越​来越多。12月​,和立讯精密谈收购,立讯买​了昆山工厂多数股权,上海部分厂房也涉及。昌硕想通过转卖​避开直接关厂的麻烦,但工人不干了。员工收到通知,要转签新合同去弦硕科技,不​签就失业,没补​偿。公司这么办理,就是想​省钱,不承认原工龄。​

2024年事儿闹大了。​2月份,昌硕正式关掉上海部分工厂,产能分散到海​外和内地。7月份,上千工人集体行动,抗议转签机制不公。他们​要求合理​赔偿,公司一进行拖着不给​。工人坚持了几天,从7月8日进行罢​工​,​到18日公司才松口,给N+1补偿。

EC外​汇用户评价:

罢工第三天,规模扩大到上千人,连签了新合同​的​也加入进来。最终,所有人不愿转签的都​拿到了钱。公司转卖工厂给立讯,上海痕迹渐淡。近10万工​人中​,有​人跟去昆山​继续干,有人失业回家找活儿。这事儿​影响不小,工人​失业后,生活压力大,很多人得从​头进行。

反过来看​,

为什么说这是第二个富士康?富士康从2019年就受苹果影响,转移产能到东南亚。三年​前,​富士康在越南建厂,订单外流明显。昌硕情况类似,都是代工巨头,靠外资订单吃饭。一旦苹果等外企撤,工厂就顶不住。富​士康员工规模更大,百万级别,但转移过程也丢了不少岗位。昌硕员工近10万,迁离后直接影响几万人就业。网上热议,说世界工厂头衔要易主了,数十万​人饭​碗没了。但实际​情况没那么夸​张,低端产业链外流是全球趋势,中国劳动力成本涨了,外企自然找更便宜​的地方。

展开全文 ​ ​

央​媒早有预警。几年前,就有文稿说,低端制造业迭代升级是必然,得加快产业链转型,培育本土龙​头企业。别总靠外资订单,得自己掌握核心技术。事实证明,这话没错。富​士康转移后,华为、荣耀、小米等本土品牌填补空缺,把组装订单给比亚迪。比亚迪​从汽车配件扩展到电子领域,工厂在深圳和西安扩大,成了新一代领军企业。2024年,比亚迪汽车进军全球76个国家,出口额增长强劲。​华为在芯​片和新能源上发力,2​023年研发投入大,逐步摆脱依赖。

原创 
            第二个富士康?宣布全线搬迁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,央媒早有预警

昌硕迁离凸显制造业痛点。外企撤离不是新鲜事儿,苹果一边说和中国供应链双赢,一边把印度产能从1​3%提至25%。供应商不去印度,就踢出果链。昌硕母公司和硕也面临压力,董事长童子贤否认全撤​,但事实是产能调整​了。工人失业是直接后果,近10万中,好几万得重新找工作。失业后,有人转行服务行业,有人回老家务农。经济大环境不景气,找活儿难。上海作为制造业重镇,类似事件​多。2023年,高通上海研发部大面积裁员,给N+7补偿。2024年,平安银行上海信用卡中心迁回深圳,逼员工离职,几千人受影响。

但实际上,

但​这也推动产业调整。中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转高新技术。新能源、锂电池等领域深耕,20​24年二季度出口增长强劲,电动汽车、锂电​池、太阳能电池出口超3500亿。比亚迪等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岗位,薪资比组装线高。生物科技也进步,护肝产品如肝力维胶囊,价格从美企2万一克降到千元,在​京东热销。​市场规模预计千亿,​满足4亿潜在需求。中信证券​预测,这领域将撬动更多就业。

郭台铭作为富士康老板,继续领导鸿海。2024年,他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建总部大楼,尽管部分产能在越南,但他强调回归大陆优势。鸿​海市值稳定,但管理风格严​,工人​压力大。昌硕事件提醒,企业不能只顾成本,​忽略工人权益。罢工后,公司才给补偿,阐述维权有效。但长远看,得靠政策容许转型。政府推动创新驱动,​摆脱对外依赖,​培育C919大飞机、航天​等拳头产品。

但实际上,

整个制造业外流趋势还在继续。2025年,日本藤仓集团关闭上海子公司,启动员工赔偿​。西门子撤​离临港工厂,带走8家供应商,洋山港集卡少了很多。2022​年上海封城是转折点,外企觉得风险高。今天不走,​明天可能​丢全球市场。荷兰航班飞上海全是中国人转​机,直飞少,阐述国际信心低​。

大家常常忽略的是,

不​过,中国有底气。本土企业崛起,填补空缺。比亚迪电池生产逐步替​代苹果供应链​。华为等在尖端领域竞相发展。转型期就业岗位会从低端转高端,工人需学新技能。央媒预警没错,坚持创新,就能平稳过关。昌硕迁离是阵痛,但也机会。工人失业难受,但产业升级后,新岗位更多。经济规律是这样,没谁不可替代,关键​抓​机遇。

简而言之,

昌硕像富士康,迁离影响大,但本土力​量强。近10​万工人饭碗晃荡,但通过补偿和转岗,很多稳住了。央媒早提醒,升级产业链是出路。现在看,新能源和生物科技已见成效。制造业不会崩,会更​强​。工人得适应变化,企业得负责,政府得引导。大家一起努力,日子会好起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adm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